news center新闻中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发布时间:2024-11-10浏览:

  956年西周《吕刑》一书就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记载★★◆■;那时已把水和土看成是两个联系在一起的要素◆■■■◆。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了水土流失规律的科学试验和研究,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人多地少■★★★■,环境生态脆弱,将是长期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正处于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公平正义,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当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突出,国土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正在显现◆■◆,而水土保持和绿化植被建设为环境生态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是重要的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是山区建设和江河泥沙治理的根本,要与山区贫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中国贫困县大部分集中在水土流失的贫困、边远、高寒山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城乡发展,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需要以保护预防为主,进一步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察、监督,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恶化,加强水土流失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坚持“坡改梯”步伐,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灌溉饲草基地■■★★■■,坚持“小治理,大保护◆◆★■◆”★★■■★,加强陡坡耕地退耕,封禁和草原围栏定居建设★◆■,保护林灌植被,保护草原■■★◆■◆,依靠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目前由于农村“两工”改为一事一议■■★★◆★,水土保持劳动积累工大大减少,影响“坡改梯◆■★”和各项水土保持工作◆■■★★■,亟待建立中央、省级财政为主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基金”,以引导农牧民劳动积累工投入水土保持★◆★◆◆。“十一五”期间,更要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恢复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修订“水土保持法”,加大江河流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投入,以保护◆◆■、预防为主★◆★★■,重点治理与大面积流域生态修复相结合,农★★★、林、水、牧、工★★、交◆★■◆、矿、城相结合★■■★,团结治水、治山、治污、治沙,开创水土保持事业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4、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生态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治理过程中,把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和环境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使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进而激发其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防护林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长江防护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与美国林务局合作开展了森林健康试点工作◆◆;参与了我国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参与编写出版发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一书;编写出版了《中国长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宣传画册。

  科学普及与培训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单位推广和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十多年来,学会在人员少、经费不足的条件下★★■,经过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由学会科普部组织有关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科学普及与培训教育工作。

  与其它兄弟单位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丰富了学会活动的方式。1996年到1998年三年中■★,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合作参与了■★★★■★“亚洲地区参与性流域管理培训项目”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组织工作◆★★■■;1997年11月,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山区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1997年12月举办“流域管理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班◆■◆”◆★■◆■;1996-1998年间先后选派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5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一系列有关项目地区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科技扶贫,为西部建设贡献力量。2000年以来,积极参与中国科协西部科普工程项目,承担■■◆◆◆◆“西部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科普培训◆◆■”,参与组织编写《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一书。组织★★◆■★■“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的科普培训班”2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49名。承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的普及推广,组织编写《防沙治沙工程手册》。选择在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有代表性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举办2期“防沙治沙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87名★◆◆。承担西部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多发区减灾防灾技术普及与宣传◆★★,组织专家进行科普挂图的创作、科普光盘的制作和挂图印制★◆★★■★。

  2■◆★◆、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学会工作具有延伸政府职能的特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学会的人民团体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形成了学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学会的这一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便于学会出面并适合于学会开展的工作,拓展传统工作领域,扩大学会活动空间■■,当好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咨询参谋和助手。2001年学会接受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的委托◆★■◆◆,编制“平原绿化建设技术规程”和“平原绿化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工作,就是学会延伸政府职能◆■★、当好政府和职能部门咨询参谋和助手的具体体现。

  2003至2004年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参与筹备■★★■、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有:“第一届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世界工程师2004年大会”★◆■★◆、“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第四届国际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讨论会★◆★■★◆”、■◆“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议”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和《中国水土保持会讯》使学会有了自己的学术与信息交流园地。在中国科协、国家科委的支持与北京林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帮助下■◆,经过学术部的专家和学会专职干部的积极工作和不懈努力,《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于2002年底获新闻出版署的批准■■★,至此,学会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园地。目前已按照原定的计划★★★■,完成了2003年第1卷1-4期◆◆★■、2004年第2卷1-4期及2005年1-4期编辑出版工作◆■◆◆★★。《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的顺利出版和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获得同行的好评★★■。2004年4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源期刊。2004年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科学普及宣传教育成绩显著。利用各种“纪念日”、“宣传周”举办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学会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前后,学会与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市水利局等单位积极组织“水土保持法”宣传咨询活动;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参加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积极参加2002年★◆“科技创造未来◆★★◆”★■◆、2004年“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和2005年★◆“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的全国科技周主题活动;参与中国地质学会每年主办的★■◆“世界地球日◆■◆★★◆”咨询活动;组织小学生参观大学标本室和举办■■■◆■★“中小学生爱科学、爱环境★■■★■,世界名花无土栽培科普活动”等。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条件要求,为了对我国西部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参与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候选创新研究群体■★◆”的工作,推荐国家重点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西北半干旱区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与植被恢复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作为“候选研究创新群体”■★■◆◆。

  促进专业委员会和省级水保学会的建立。专业委员会和省级水保学会是开展学会工作的基础■★◆◆,也是联系广大会员的重要渠道◆■。要加强专业委员会和省级水保学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活力和凝聚力。要扩大专业委员会和省级水保学会的数量。

  学会工作具有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大家知道,水土流失已经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头号环境问题,治理水土流失则是一门涉及农牧业、林业、水利、工矿交、国土、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水土保持是保护资源环境的公益性事业,最终要通过部门、行业◆◆★◆★◆、学科之间的共同协作■◆★、优势互补,才能达到资源■★★■◆、生态和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过去,我们很多活动都是在多学科、多部门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的。今后仍然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只有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三个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要发挥学会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发扬大协作精神,广泛联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兄弟学会,形成和强化集成和协作能力,这是学会工作是否卓有成效的关键环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4、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探索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路线和防治模式◆★◆★◆★,开展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动态★◆■◆■,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开展了生态用水★◆◆、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等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制定了水土保持工程前期工作★■■、概(估)算定额等22项技术规范与标准★◆◆★◆★,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以“3S■◆◆”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机修梯田★■★、坡面水系■★★■◆■、淤地坝、水坠筑坝、引水拉沙造田、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植物篱★◆★★■◆、猪沼果、乔灌草优化配置、滑坡预警等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的科技含量,保证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发挥。最近水利部、中科院■■★★、工程院又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将为国家实现宏观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自1992年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学会在中国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北京林业大学和各专业委员会、省学会的积极支持和努力工作下★◆,围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本着促进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和为水土保持工作服务的宗旨,团结广大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中不断求得学会的生存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一届理事会正处在一个新的工作起点,基于学会工作的经验和学会工作面临的任务,对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必须始终站在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前沿,立足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学科发展。密切结合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三个业务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和生产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既是学会提高工作成效的要求,又是学会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省(区)和高等院校先后在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从80年代初开始,水利部在全国七大流域组织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防治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我国水土保持步入了依法防治的轨道。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1992◆■◆◆、1997年召开了第五、第六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先后批准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学会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水土保持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学会今后工作和发展思路,促进学会的健康发展。

  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主办或协办的学术活动有:“第八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国际山地环境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国际山区扶贫研讨会◆◆■◆”■■■、“滑坡灾害及其减灾技术基础知识培训班”和★◆◆◆“中国·重庆山地灾害防灾减灾经验交流会”。举办泥石流、滑坡基础知识培训班;泥石流、滑坡监测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现场协助地方政府抢险救灾等◆★■。

  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中有大量的专职或兼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要注意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注意发挥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年轻教师的作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成才条件和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体现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加快防治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为表彰从事水土保持科研、教育、应用推广和科技管理工作30年以上的会员和一贯重视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省(区◆★◆■◆、市)级领导,学会设立了“愚公奖”和“荣誉奖”,十多年来■■★,学会先后分三批颁发了奖励证书和证章,有2979人获■■■★◆◆“愚公奖”,39位省(区◆■★★★★、市)领导获◆◆★■◆★“荣誉奖”。

  沙棘专业委员会在10年间三次协助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举办了“国际沙棘学术讨论会■■■■”,扩大了中国在沙棘栽培利用方面研究的国际影响■◆■;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国内外学术考察,更多了解国外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新动向,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国际与地区间的民间学术往来★◆★■◆,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及民间的水土保持科技合作与交流◆■◆◆■★。根据国家及中国科协对港、台发展联系与交流的精神,为了加强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界的交流,从90年代起,学会与台湾省水土保持学会建立了正常的联系和学术交流■★◆■★◆。十多年来,两岸的互访和学术交流得到较快的发展。应学会邀请★■■◆★,台湾中兴大学★★◆■◆★、台湾大学、立屏东科技大学等校的水土保持教授★■、助理教授和技师等人多次赴北京、陕西、内蒙等省(区)进行水土保持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访问等活动◆◆。从1994年到2005年学会5次组团赴台湾进行学术考察活动■◆★★★★,受到台湾水土保持界同仁的欢迎和热情接待★◆★,为今后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努力为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学会参与向中国科协申报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的工作,2005年11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国科协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学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学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清竞争和挑战的新形势■★,增强加快学会改革步伐的意识。从深化学会改革入手,促进学会的自我完善,更好地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民主办会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今后,学会要特别做好水保工作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扶贫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不仅是学会的基本任务,也是促进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水平、繁荣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科技的日益全球化,学会的学术交流也逐步扩大了活动范围,从国内走向了世界。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协助组织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亚行中国水土保持战略研讨会”。

  除此之外,学会还参与协办过“陡坡地土壤侵蚀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际学术讨论会”、◆◆■“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活动。

  将独立主办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作为学会活动的主要任务。十多年来,学会多次独立主办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活动■★◆■◆◆。1997年10月,学会在陕西延安市主办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研讨会◆◆★★◆,会议对于如何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快速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会还独立主办了“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讨论会”、★★“第三次全国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第二★★、三届“青年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等多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发挥网络功能,提高工作效率。2003年,为进一步加强同广大会员以及科协、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和有关技术部门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我会建立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网站★◆◆◆★★”,并与各有关网站进行了链接。2005年◆■★■★,在中国科协科普资助项目支持下,完成了科普园地网页的制作工作◆◆★◆★★。近年来学会通过这个网络,加强与各方面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会员★◆、学会和主管业务部门的关系★■◆■。加强和完善了会员组织管理■■,实现了会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通过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增强了学会的功能,拓展了工作领域★◆◆,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学会的影响,使学会能够密切围绕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和业务部门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了学会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综合性联合攻关的作用◆★■★★。

  加强会员管理★★■■★,增强学会的合力和凝聚力。学会要在会员的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会员组织网络。要积极完善会员库和专家库的建设,加强同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的联系。学会要严格实行会员交纳会费制度,在完善会费管理办法的同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会制度以及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会员服务体系,提高会员管理和服务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和协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70余次◆◆★◆★★,征集论文3000多篇■■。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有“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论文集■■★■◆◆”■■◆、“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首届海峡两岸农地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水土保持研究与发展”、“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论文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00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等论文集共9部。

  参加科普公益活动,增强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在“水土保持法”颁布二周年之际,学会在中国水利报上与水利部共同组织了“水土保持法”知识竞赛;联合水利部共同组织了一期主题为“五色土、人类与社会”的正大综艺节目◆◆★■;组织专家参与中国科协的“走向2049—全国公众科学素养大奖赛”出题工作;参加中国科协等单位组织的科学消费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签名支持倡导科学消费观念;参加在北京举办的“走进绿色、拥有健康”大型科技游园、科技咨询活动等。

  各位代表、们、朋友们■■◆★■■,水土保持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有特别重要意义■■★。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大家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团结起来,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全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开创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先后接待德国★◆■★、日本、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水保与环保方面专家学者的来访与学术交流,国际间的民间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频繁。

  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学术活动使学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各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组织和协助举办有关国际会议,扩大学会的国际影响★■◆◆。2002年5月★◆★★★,参与了由水利部牵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交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等11个部(委★■★◆★、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30多个单位协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的组织工作。这是一届在北京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代表出席的大会。大会共发表论文700多篇,350多篇进行了会议交流。这次会议代表层次高、规模大◆◆■◆■、内容丰富★★■★。40多家媒体和80多名记者对会议进行了采访,在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因特网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主席桑姆兰博士认为:◆■■★★◆“中国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好经验★★★■★◆,我们要珍惜这些经验。”法国的罗斯博士称赞:“中国在世界上起到了一个水土保持领导者的作用★◆。” 通过这次大会,使中国几十年来的水土保持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宣传和展示,并且得到了国际水土保持组织理事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日后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和国际水土保持组织将秘书处迁到了中国。

  从1993年起,学会不定期编发《中国水土保持会讯》。主要内容是反映国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学术活动与动态,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地方水土保持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情况、会员工作、科技信息等,已编发24期,起到了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普及科学教育的作用。

  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协助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举办了22期■■◆“全国甲级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单位持证上岗人员培训班★★”;组织召开了5次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和工作会议◆★★◆◆。

  1992年以来,我会曾六次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其中3名候选人获奖■◆■★;在中国科协组织的三届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工作中,我会推荐的4位候选人入选;我会推荐的“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彭世琪高级农艺师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在中国科协开展的推荐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及科技业务骨干入选人才库的工作中■■★★◆,经我会评审推荐入选人才库的著名学者有4人,学科带头人33人,科技骨干173人■◆■;从1994年初颁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条例(试行)》和该条例实施细则后,共有五批108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此外★■◆,我会还参与了“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华环境奖■◆★■◆”的评选工作。在这次会上,我们还依据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有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的评选办法,表彰奖励一批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有关会员。

  要充分利用学会具有的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独特优势,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政策建议;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有关重大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与综合论证■■◆;为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对产品进行综合性咨询服务;为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鉴定和职称评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5、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关系。在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和经济布局。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现草■★★★、灌、乔的合理布局◆★。

  普及法律教育◆★◆★★,提高了基层科技人员的法律素质■■★。十多年来,围绕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以及《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推动全国水土保持执法工作的开展,学会配合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工作,先后组织了4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培训班”和研讨班,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县级以上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部门的30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和研讨,使学员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认识到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意识◆★,提高了法律理论基础知识和执法水平★★。

  6■★◆★■、依靠科技,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水平和效益■★★★◆。重视理论与实践、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模式。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各种实用技术,采取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普教育◆★■,增强农民的科学治理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治理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刊物要能够及时反映水土保持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为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对水土保持事业的促进作用,加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的建设◆◆;在缩短出版周期,变季刊为双月刊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编辑质量,争取尽快接近或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7、建立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

  3、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积极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通过大力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开发建设项目中较好地落实了水土保持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制度◆■★★★,控制了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全国累计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0万多个,水利★★◆■★、电力■★■★★、公路、铁路等加强了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90%以上的水利工程和电力工程★■,7000公里公路和10000多公里铁路建设全面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和对植被的破坏,减少了进入江河湖库的弃土弃渣。

  举荐专业人才,表彰优秀会员。自从我国实行院士体制以来◆◆,我会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推荐工作,先后共组织推荐7次之多★★■★■★。1994年我会推荐的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关君蔚教授被选为该院院士。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明确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整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水土保持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8、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土流失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扩大会员数量、夯实工作基础◆★■★★◆。会员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学会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把会员的发展、组织管理和为会员服务放在重要地位★■。学会于1992年8月和1993年9月二次召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组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发展会员和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员管理等问题,并制定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会员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大家长期以来的努力◆★★■■■,学会的会员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壮大◆★。目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已成为拥有近万名会员■◆,14个省级学会,10个团体会员单位,12个专业委员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一级学会。

  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全国生态修复★■■★★◆”◆★◆、★★■◆★“全国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参加海峡两岸和两岸三地联合开展的学术交流■■★,拓展了学会活动的领域。1994年11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与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中国科协◆◆■★、台湾水土保持学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农地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了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市水利局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单位学者共同发起的六届◆■“两岸三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台湾大学和逢甲大学等单位合作■◆★◆,于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在四川成都、台中◆★★、云南昆明和台北成功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与其他兄弟学会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还有★◆■★◆◆:北京市山区建设和泥石流防治、第二次全国减轻自然灾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景观生态理论与实践、黄河流域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草原与生态环境建设、第三届全国灾害史等研讨会。

  举办继续教育,为基层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多年来,根据水土保持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基层广大会员的要求,学会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开展水土保持学科的继续教育。为了帮助使用人员尽快充分理解■◆★◆■、领会并掌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等编制规定,学会与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联合举办了五期培训班,来自水利水土保持行业的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学会和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沙棘科研培训中心还联合举办了“小流域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的培训班★■■◆”◆◆◆★■◆。学会举办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深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基层水保科技工作者的普遍欢迎。

  将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学术活动列为学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从1997年开始■◆◆,连续 9年组织专家参加◆★■■“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全国学术研讨会★◆”及白皮书编纂工作;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学术年会活动◆■★■,2002年,成功主办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学术研讨会;2003年,学会组织专家撰写了44篇论文摘要★◆■■★,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森林、草原、水与生态环境建设”分会场的学术研讨★★■★,其中37篇论文摘要收录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年会文集;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学会为中国科协推荐本学科10名专家参加《2020年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工作◆◆★◆,我会完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学科发展蓝皮书-2003、2004卷》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撰写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十多年来,学会通过主办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和协办中国科协组织的学术活动,参与海峡两岸和两岸三地联合开展的学会活动,与其它兄弟学会和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学术活动以及通过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等形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促进和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继续坚持民主办会的办会原则。在学会建设中,把理事会建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在学术上高度权威性的领导集团,发挥理事会领导作用和常务理事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每位理事要热心于学会工作◆■◆◆;理事会,特别是常务理事会,应当尽量吸收中青年科学家参加,逐步实现年轻化◆◆★■■。学会每年的活动计划要充分听取理事的意见,做到民主协商。学会干部应主动深入会员单位和利用学术活动等各种机会,听取会员对学会活动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学会工作。学会办事机构要定期向常务理事会请示、汇报工作,形成民主办会的氛围◆★★■★。

  多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学会工作的保证■★★★■★。从学会成立以来,学会在办会方针政策◆■★◆、水土保持业务工作■★、学会干部编制、办公用房和经费等方面,始终得到了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的领导,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三部(局)按一定的比例资助学会开展工作,从未间断,使学会在人★■■、财、物方面都有了基本保证,学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地健康发展■★★★◆。

  2、在地广人稀、水土流失轻微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全国128个县,开展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在“三江源■★■◆◆”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在93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禁牧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在推进生态修复过程中,加强了优质高效小流域■◆★◆★、水源工程、舍饲养畜■★★、生态移民★◆、以电代柴等相关配套措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生态自我修复不仅在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半干旱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

  我国水土保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路子。其主要做法是:

  1997年组织两院院士■◆◆、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参加了“发展沙棘,保持水土★◆◆■◆★,建设生态农业”现场考察活动■◆◆,指导内蒙伊克昭盟市干部群众,利用沙棘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和脱贫致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98年南方洪水过后,学会组织水土保持专家参与洪灾过后的思考与讨论,有多篇专家撰写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加强学会秘书处建设★■■◆。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配好配齐学会办事机构及专兼职工作人员。学会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为会员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学会秘书处要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化,逐步把学会秘书处建成精干、高效、职业化的办事机构。

  学会开展科学普及和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主要方式。我们应加强国际交流★◆★★◆◆,面向社会、面向会员单位,继续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和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在科学普及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更好地提高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我国水土保持始终坚持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和当地实际,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耕措施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因害设防,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促进海峡两岸友好往来是今后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尽快与国外有关水土保持学科的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组织一定规模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或研讨会◆★■★■◆。加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在过去已有交往的基础上,争取扩大交往渠道和规模,继续组织各种形式的相互考察访问与学术交流■■★★◆◆。

  联合中国农学会、中国草原学会组织召开了由3位全国人大常委、4位院士和30多位专家参加的“草原与荒漠化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我国荒漠化危害及防治对策◆■★◆,提出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草地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对《草原法》的修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环京津风沙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治理工程坚持以大江大河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黄河下游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从原有的16亿吨减少了约3亿吨,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而且改变了治理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同时,水利部注重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态用水,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成功地实施了生态调水,对复苏下游的胡杨林、恢复沙漠绿洲、遏制沙漠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太湖和扎龙、向海湿地的生态调水■◆,有效地改善了太湖水质,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已故台湾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廖绵浚先生筹措资金一万美元资助学会建立了海峡两岸资料室,将学会原有资料及台湾赠送的大量图书进行编目与建档,此资料室对外开放,供学会会员、大专院校的专业教师及研究生查阅资料◆★★,起到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

  学会连续3年与重庆市水利学会水保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学术考察活动”,考察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和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